Wednesday, June 04, 2014

【閒言閒語】教學相長

有時聽到同學抱怨某些老師上課沉悶,只是教書,我會跟他們說:「沉悶如果是因為老師授課純粹低吟─甚至不是朗讀─課本筆記,不加解釋,是老師的問題;然而如果是因為老師「只是」專注教學,認真嚴謹,而未能討閣下歡心,則是閣下問題。老師不是藝人,不需要娛樂你們。」

我的性格比較輕挑,根本不懂得如何嚴肅正經地授課,輕鬆點才讓我比較容易發揮。因此,即使作為老師,我也是一個「搞笑」的人,但那只是個性使然,逼不得已。有時看到有些老師為了討好同學,勉強在課堂硬插些笑話,總覺得悲哀。

其實,老師不是工廠技工,同學也不是生產線上的產品,因此沒有一套適用於任何老師、同學以及科目的理想教學方式(所以我對那些教案甚麼的一套最不以為然)。對自己教授的科目滾瓜爛熟,表達說明清晰嚴謹,對同學的課堂反應小心細察、適當回應,是作為老師的基條件。至於表達方式,順自己性格經驗,選自己稱心就手的便行了。教學本應是幫助學者發揮本有才能的過程,不但不應該扭曲扼殺學者的材質,亦不應通過有違教者本性的方法勉強為之。

儒家對人的看法跟現代人很不一樣。現代人以「個人主義」的方式看人,每個人都是獨立分離的個體,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基本上都是外在的、甚至工具性的。在這種看法下,一個人的成敗得失,基本上都是個人的問題。相對而言,儒家的核心價值是「仁」,就是「二」「人」之間的所謂「同情共感、痛癢相關」的關愛之情。使得人跟其他動物有所區別的,正在於人不單純追求個體生命的持續存在,還會並且需要在與他人的關係之中成就自己。我不是一個身份證上的號碼,而是某人的兒子、朋友、學生、老師。作為一個人我是否成功,不在於我有多少屬於自己的東西、能夠滿足自己多少欲望,而在於:作為兒子,我有否恰當地關愛自己的父母,包括在他們犯錯、因而可能不能成為好父母時作出適當提點;作為朋友,我有否恪守承諾,在朋友有需要時挺身而出,並且又在有需要時給予朋友幫助自己的機會。簡言之,一個人能否成功成為一個人,在於他能否成功令其他跟他有關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兒女.....皆明白自己需要關懷他人,並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換句話說,一個人能否做好自己的角色不單純是自己的事,而是必然連繫到其他人。

因此,作為學生,我應該問問自己:有否認真學習老師所授、對老師悉力引介的領域保持熱愛與追求,幫助老師完成其作為老師的責任,而不是利用她們來盲目提高自己的分數以謀後路。作為老師,我能否令學生明白世界之大,個人的渺小,因而體會到生機處處,趣味央然,而不是為了個人升遷而大量訓練生產出一系列只求個人近利,心靈萎縮的「好學生」。

一個好老師總是豐富著學生的生命,而當學生能夠真的作為一個人而成長,對世界─而非自己─充滿好奇與關懷,則老師的生命又因此而變得豐盛。

此所謂「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