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3, 2005

【電影】我愛碧咸Bend It Like Beckham

導演:古蓮達查達(Gurinder Chahda)
主演:柏美達娜拉(Parminder Nagra), 姬拉麗莉(Keira Knightley), 尊納敦邁亞斯(Jonathan Rhys-Meyers)


問題:有甚麼事情能為在八號風球高懸的下午看電影再錦上添花?
答案:剛巧看到一套精彩的好戲。譬如「我愛碧咸」(Bend It Like Beckham)。

導演成功以輕鬆的手法,透過一名熱愛足球--一種在英國傳統上專屬於白種男性的運動--的印度女子謝茜在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理想時與家人所產生的衝突,去刻劃傳統與現代、男與女、與及不同種族間的矛盾,並提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解決方法。

謝茜自幼熱愛足球,更以碧咸為偶像,但卻從未曾在真正球場上正式作賽。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超卓的球技得到一個女子足球隊隊員祖絲的賞識,成為正式球員。不難想像,在印度人森嚴的傳統價值觀下,女孩子唯一的好歸宿就是嫁一個印度男人,踢足球這種「半裸」運動更是大逆不道。謝茜只好偷偷瞞著家人去練習受訓,其間自然產生不少有笑有淚的插曲……

影片主線探討一個發現(本來沒有)、繼而追求夢想的印度女孩如何面對傳統文化價值觀所架設的障礙。連英國少女祖絲初時亦得不到母親的認同,謝茜所要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影片最特出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慣性俗套地把主人翁描寫成一個為實現自己理想而不顧一切、背棄家庭的反叛青年。起初,在沒有甚麼大問題時,謝茜對足球的熱情壓倒其他一切考慮。但當踢球與家庭出現尖銳衝突時,她--縱然萬二分不情願--亦以家人的感受為優先考慮,寧願放棄足球。最後,還是由於得到父親的諒解,才終可一償心願,到美國職業聯賽發展。

針對新一代個人主義式追求自我實現的渴望,跟以家庭、種族為中心的傳統文化間的衝突,導演提出了一個有趣而可信的詮釋,就是:其實它們之間的矛盾已經(或至少在不久將來很快會)不如表面看來那麼尖銳。片中花了大量篇幅細緻地描寫印度的傳統禮儀習俗--飲食、衣著、尤其是婚禮,但實際要說的卻是:在大多數印度青年心中,這一切都只是已喪失內在精神生命的繁文縟節。女子踢足球、婚前性行為、濫交(甚至同性戀),正如謝茜的姐姐說,只要不給人知道便沒有問題。

片中這群生活在英國的印度人都沒有公開表示要否定本身傳統的價值,但在自由權利思想的潛移默化下,卻似乎都沒有嚴格遵從(如謝茜的父親主動賦予她--一個印度女孩--追尋夢想的自由。迪斯跟謝茜的姊姊碧琪是自由戀愛。他的父母原本嫌棄謝茜一家,但最後還是不忍心兒子飽受相思煎熬而再提出婚事。)傳統對家族聲譽的重視、民族的自我中心已續漸被對個人的尊重淡化。對一個民族的個性而言,這難免是一種令人惋惜的侵蝕,但亦唯有這樣,共處一地的不同民族才有融洽相處的可能。

「不顧一切的堅持己見,最終只會悲劇收場。」是影片最想傳遞的信息。面對父母的反對,謝茜的選擇不是正面衝突,而是--正如導演透過在決賽的關鍵時刻,對方人牆突然全變成她的親朋戚友這個詼諧場面所表達--「像碧咸射罰球一般繞過去Bend it like Beckham」。這點進一步借教練跟父親「硬碰硬」而賠了夫人又折兵--重傷以致不能踼球,又跟父親鬧翻--的教訓特顯出來。繞過去--不是放棄,而是一種避重就輕的堅持。這不正好就是聖雄甘地和平革命的精神!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的,就是影片中的解放者--謝茜和祖絲的父親--都是男性,而要做一個眾人眼中的「好女子」的壓力反而主要來自母親。受壓者往往反而對壓迫同儕最不遺餘力,不亦悲乎!

以上所寫的課題看似沉重,但千萬別給我嚇怕。導演著實能把本片拍得輕鬆感人而不誇張煸情。樂於推敲的,故然能自得其樂;但求一笑的,亦絕對可捧腹而歸。信我!真係好鬼死好笑!必看!!!!!!!!!!!!!!!!!!!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